MCs来源于造血干细胞,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、黏膜组织及血管周围,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器官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,易接触病原体和变应原等物质从而参与过敏反应的病理过程。MCs是人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初级效应细胞,其激活直接影响次级效应细胞-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激活。MCs起源于多功能的CD34+,脊髓造血前期细胞。人的MCs前体细胞CD34+,只有少量在血液中,一般在成熟前已移行至组织内,并在某种情况下进行局部增殖。MCs是异质性细胞,主要存在于呼吸道和肠黏膜,鼻内主要存在的是黏膜型的肥大细胞。MCs脱颗粒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,也是速发型变态反应(Ⅰ型超敏反应)和炎症等病理反应的基础。在变态反应中,MCs是变应性反应的靶细胞,MCs受到抗原攻击、脱颗粒,MCs通过释放组胺、白三烯、缓激肽、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等炎性介质,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、炎性细胞浸润,引起鼻黏膜充血、炎性细胞浸润、呼吸道平滑肌收缩等过敏性免疫病理反应。白三烯反过来又能刺激MCs脱颗粒和溶酶体酶释放而加重炎症反应。IgE与MCs表面的IgE的Fc受体结合,使机体对该抗原处于“致敏”状态,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,该抗原可与已结合在MCs表面的IgE结合,使MCs细胞膜上的FcεRI发生交联,产生桥联反应,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,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,导致MCs脱颗粒,释放炎性介质并合成新的炎性介质,血管通透性增强、扩张,呼吸道平滑肌收缩,表现为典型的I型超敏反应,如下图所示。
培养四周后,用甲苯胺蓝染色,可以观察到细胞质被染成紫红色,胞核染成蓝色。证实该细胞有吞噬甲苯胺蓝的特性,所获得的细胞为肥大细胞,如下图所示。
1.在四周龄的BALB/c小鼠耳上诱导被动皮肤过敏反应(PCA)。在注射抗原一小时前,对小鼠口服施用姜黄素,可以明显抑制肥大细胞介导的PCA反应。
2.使用肥大细胞,发现姜黄素对TNF-alpha和IL-4两种细胞因子在经抗原刺激后的mRNA表达水平增高均有显著抑制作用,还能剂量依赖地抑制这两种细胞因子在肥大细胞中的分泌。
3.分析姜黄素对Syk磷酸化和Syk介导的磷酸化的影响作用:尽管姜黄素对上游Src激酶的活化和Syk自身的磷酸化没有影响,但Syk相关的下游衔接物和绑定物的磷酸化在肥大细胞中,姜黄素都表现了剂量相关的显著抑制作用
1.Mast cells: beyond IgE. J Allergy Clin Immunol. 2003;111(1):24–32.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12532090
2.New developments in mast cell biology. Nat Immunol. 2008;9(11):1215–1223.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2856637/
3.Mast cells in the promotion and limitation of chronic inflammation. Immunol Rev. 2007;217:304–28.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17498068
4.Immunomodulatory mast cells: negative, as well as positive, regulators of immunity. Nat Rev Immunol. 2008.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2855166/
5.Molecular regulation of mast cell activation. J Allergy Clin Immunol. 2006;117:1214–25.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16750977
Copyright © 2008 - 2018 上海鼎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技术咨询信箱:techsupport@lyjuerdairy.com 订单查询信箱:sales@lyjuerdairy.com
地 址:上海市闵行区顾戴路3100弄789号2楼 苏ICP备12010280号